(通讯员:张瑶敏)为深化“传统文化数字化”教学改革,我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专业考察》课程团队近日赴江西婺源开展“徽韵寻踪·数字创生”主题实践。本次课程以“田野考察+在地创作”为主线,通过三周“校外调研-校内转化”闭环教学,引导学生完成从文化感知到数字设计的全流程项目实践,探索传统文化资源与数字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

作为课程核心环节,首周实地考察聚焦徽州文化生态。师生团队穿行严田、漳村、篁岭等古村落,系统采集徽派建筑的空间布局、雕刻纹样及景观设计逻辑;在漳村非遗工坊,学生参与油纸伞制作全流程,从竹骨剖丝到纹样晕染,感悟“器以载道”的工匠精神;篁岭“天街”错落的地形与晒秋场景,为三维场景设计提供空间叙事灵感;西冲、婺女州等地的砖雕、木构彩绘、打铁花和火壶等,成为数字纹理创作的原始素材库。景德镇陶艺研学中,学生通过对比明清青花与现代陶艺的视觉语言,提炼传统装饰美学向动态媒介转化的方法论。






课程将文化自信培育贯穿实践全程:篁岭古村“靠山吃山”的生态智慧,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理念;浙源宗祠家训碑刻中的“忠孝”文化,触发对家国情怀的深层共鸣;非遗传承人“一生守一艺”的坚守故事,深化学生对文化保护责任的认知。带队教师以现场案例教学,启发学生用数字技术重构传统文化叙事逻辑,实现“技艺传承”与“价值传递”的双重目标。
后两周校内创作阶段,学生将运用设计创意表现手法和思维,对建筑、纹样等素材进行数字化重构,完成“乡村振兴”“非遗文化”等主题作品。课程成果既服务于文旅数字化资源建设,也为学生参与各类设计赛事孵化项目,实现“教学-创作-应用”的产教融合。
此次实践通过“文化深挖+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字艺术创作的全流程技能,更在山水人文浸润中筑牢文化根基,为培养“知传统、懂科技、善创新”的新时代数字艺术人才提供了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