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期间因疫情滞留秭归山村,在青山绿水间,艺术与传媒学院刘鄂南老师开辟一片新天地,上山砍竹子,做秋千,把线上教学打造成“李子柒”式的田园牧歌。一门“家居设计”课程,师生 “山川异域,网课同牵”。刘鄂南带着学生们自己设计、选材、加工、组装,利用身边简单的工具和材料,用最原始的工艺打造出秋千、椅子等纯手工家居,把课堂搬到高峡平湖的崇山峻岭中,把很多人向往的诗意生活与远方的美好搬到眼前。

2月28日,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学校在云端开学,老师们纷纷变身主播,线上教学。刘鄂南担任环艺1801班的“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周12课时。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家具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与物、平面与立体、形态与构造、材料与加工等关系的理论,培养他们以人为本的设计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课前,刘鄂南了解到,班上28位同学分布城乡各处,学习条件千差万别,部分同学基本工具不全,学习热情不高。

从教二十多年的刘鄂南也是第一次在网上授课,千头万绪,未免心慌。但他随即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在网上学软件,找电子课本,从各种平台上找优秀的教学资源,并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做一架竹秋千,在线上直播完整的制作过程,借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专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刻,他做客的香溪河畔、峡江两岸,翠竹成林,郁郁青青。

“一竹一木皆有情,一云一峰皆是景。”上完理论课后,刘鄂南拿起柴刀上山,在竹林里一根根挑选那些粗细适合的隔年老楠竹,砍倒、修枝、去叶、打杪,再用肩膀扛下山,根据设计好的长度用锯子下料备用。

借助柴刀、斧头、手锯、锤子、凿子、卷尺、墨斗等传统木工工具,刘鄂南一步一步实施每道工序。他有条不紊地定位、划线、开孔、劈削、火烤、杀青、弯曲,再一点一点打磨、拼接、组装,相继完成秋千架和座椅,并给秋千设计制作了凹凸有致、可拆卸的竹瓦顶。

最后把秋千架、座椅、竹瓦顶等部件组装到位,刘鄂南花了近一周的时间,一架风味十足、人见人爱的竹制秋千横空出世。

这期间,设计制作的每一个关键过程,他都会拍下视频录播或直播,加上照片,在线上课堂给学生示范讲解。“今天制作到哪一步啦?”学生们每天都满怀期待地关注着秋千的进展,像看大片一样欣赏着刘老师的制作。刘鄂南一步步成竹在胸、学生们一天天了然于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纸上谈兵到身体力行一步步把秋千做出来,刘鄂南感慨良多,“即便身处仿真技术、虚拟空间技术非常发达的时代,动手能力、工匠精神,也还应该是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素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专业,这些话,不用刘鄂南特地去说,学生们从他的一手一脚的劳动中懂得了。传统手艺的精髓“工匠精神”,从打磨光滑的每一根竹条,从严丝合缝的每一个接口折射出来。有学生忍不住,跟着刘老师也在家动手制作起来,木凳子、小竹椅,一个个像模像样。

一门匠心独具的“家具设计”网课,秀出了教师的生活情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承载了村童的快乐欢笑。

竹秋千安放在院子里,成了山村孩子们的乐园。“索垂座板横,女伴斗轻盈。双双秦弄玉,个个许飞琼。”每每听到秋千旁欢声笑语不断,刘鄂南说:“我心欣然欲醉!”他希望学生们都能拥有一颗发现美、创造美的心,把柴米油盐酱醋茶,调成琴棋书画诗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