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传媒学院一直以来秉承着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中,因势利导地开展综合性学习课程,使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既充分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又契合学生职业发展的现代性需求。目前已开设多门相关课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材料成型制作实训(+劳动教育)》、《建筑工程制图》;数字媒体专业《多媒体交互H5设计》、《UI界面设计》;园林工程专业《景观快题设计实训》、《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和各专业的《毕业设计》等课程。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旨在通过课程实践,体现劳动教育的教学要求,从而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学生专业设计意识,使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服装设计的设计思维方式和服装设计的表达方法,掌握设计技能,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开发创新能力,达到中级服装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
课程开发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更新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引入市场化设计理念,以市场调查为先锋,成衣款式设计为主轴,以完整的服装行业、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核心内容,引领教学全过程,贯彻于教学过程之中,以实现学习内容真实化、学习情景岗位化、学习过程职业化、学习成果社会化。


图1:学生毕业设计服装效果图

图2:学生制作服装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刻领会“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精神,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劳动,让他们在劳作中提升工作技能、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增进社会责任担当的劳动品质,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品质,一层层夯实成长的基石。
服饰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劳动教育)》是一项复杂、繁重的综合性强的学习任务,它要求学生从设计到打版、裁剪制作等所有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亲力亲为,而且要严丝合缝、精益求精。由于工作量较为繁杂,有的学生不免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有的认为该任务系手工制作、轻视劳动的观点,针对上述情况,学院要求各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之理解和领悟一个人获得生活和文化的财富是与他参加的劳动有直接联系的。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期盼不劳而获、少劳多得都是病态的劳动价值观,教会学生懂得敬重劳动和劳动者,而不是鄙视劳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任何一种劳动都值得尊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练意志中涵养不懈奋斗的精神。学生思想意识上的转变,带来了行为方式的巨大变化,所有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毕业设计工作,精心打造自己的作品,圆满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紧抠各个细节,对每个学生的设计、选材、裁剪、制作严格把关,针对不同学生的设计图进行评点,对结构图的难点刨析并进行技术指导,在服装制作的每个阶段进行系统的评估总结。培养学生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标准和要求,以身示范,不辞辛劳,言传身教,亲手制作一件作品,潜易默化、润物细无身地影响学生正确对待毕业设计过程的艰辛。当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缝制、剪裁不够精准而心烦意乱、不知所措之时,指导教师及时予以关怀与安抚,手把手地教授裁剪缝制技巧,教育学生克服“能躺着绝不坐着”的劳动恐惧症和畏难情绪,树立攻坚克难、勇于迎接挑战的斗志。毕业设计的完成使学生能自主设计并制作服装,参与感强、有挑战性,作品完成后学生有成就感,积累了动手实践经验。
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一定要把劳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在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由衷认可并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劳动教育作为课程中的新元素,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它赋予了课程更深刻的涵义。它不再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与劳动的习惯,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开发学生潜能,集动手、动脑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3:《毕业设计》作品展示